最近后台总收到新手朋友的私信,问新股上市第一天到底能不能跌?跌幅有没有限制?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实操经验,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,毕竟新股这东西,看着热闹,里面的门道可不少。
先明确说结论:A股新股上市首日是可能跌的,而且不同板块的跌幅限制还不一样,这点必须先搞清楚。我刚入市那会儿就吃过亏,以为新股第一天肯定涨,结果有次追了一只创业板新股,当天就跌了10%,后面连着几天阴跌,套了小半年才解套。所以今天就从规则、逻辑到实操注意事项,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。
先看主板新股,也就是在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股票。这些新股上市首日的涨跌幅限制规则比较明确:集合竞价阶段,有效申报价格不得高于发行价的120%,也不能低于发行价的80%;开盘后进入连续竞价阶段,股价较开盘价上涨10%会临时停牌30分钟,涨到20%就停牌到14:57,之后恢复交易;反过来,如果跌了,较开盘价跌10%也会停牌30分钟,跌到20%同样停牌到尾盘。简单说,主板新股首日最高能涨到发行价的144%(20%+10%),最低能跌到发行价的64%(20%+10%),不是大家以为的“只涨不跌”。
但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新股就不一样了——上市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。这意味着什么?可能第一天涨200%,也可能跌50%,波动特别大。我见过最夸张的,一只科创板新股首日开盘涨300%,下午就跌到只剩150%,追高的散户当天就亏一半。所以碰到这类新股,千万别被开盘价带着跑,得沉住气看全天走势。
为什么要这么设置规则?说白了就是保护投资者,尤其是散户。新股刚上市时,筹码分散,没有套牢盘,很容易被游资炒作。主板设涨跌幅限制,相当于给价格波动装了个“缓冲垫”;科创板、创业板因为公司本身风险较高,允许更大波动,但也通过前五日不设限让价格快速找到平衡点,避免后面连续涨停跌停。
不过规则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我这些年观察下来,新股首日的涨跌,本质还是看市场对它的“预期差”。比如发行价定得低,公司行业前景好,首日大概率涨;要是发行价过高,或者公司基本面一般,就算是主板新股,破发(跌到发行价以下)也很常见。去年就有主板新股首日跌了12%,当时不少人以为捡到便宜,结果后面又跌了20%。
那普通投资者怎么判断呢?我自己的习惯是“三看”:看舆情、看财务、看估值。说实话,以前做这些事特别费时间,招股书几百页,研报十几篇,看完头都大了。今年希财网新出的那个希财舆情宝,倒是帮我解决了不少麻烦。
就拿舆情来说吧,新股上市前后消息特别多,有媒体报道、分析师点评,还有各种论坛的小道消息,散户根本分不清真假。我用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时,它会把所有消息汇总起来,不管是招股书里的风险提示,还是机构的最新观点,AI都能自动判断是利好还是利空。最实用的是每天更新的舆情评分,分数突然掉下来,十有八九是出了问题。上个月有只新股,舆情评分从85分跌到60分,点开舆情报告一看,原来是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它的营收确认方式提出了质疑,虽然当时股价还在微涨,但后面果然连续跌了好几天。这种风险,靠自己盯消息根本反应不过来。
财务方面更头疼,新股的财务数据都是最新的,可比公司又少,估值很难算。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里有个“财务AI评分”,直接给公司财务健康度打分,分数越高越健康。我还会看它的AI估值,告诉你这只股票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,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。之前有只热门赛道的新股,市场炒得火热,但财务AI评分只有58分,AI估值显示高估40%,我当时就没敢碰,结果上市第三天就破发了。
当然了,工具只是辅助,最终还是得自己拿主意。但对没时间研究的朋友来说,用舆情宝省下来的时间,足够多做很多功课了。现在每天登录希财网公众号,或者直接搜“希财舆情宝”小程序,就能免费看舆情评分和舆情报告,虽然每天有查看次数限制,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够用了。要是想解锁财务评分、AI估值这些功能,开个会员就行,具体价格小程序里有套餐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,我觉得投入产出比还是挺划算的。
最后再提醒一句:新股不是“彩票”,别想着靠运气赚钱。尤其是科创板、创业板那些没有涨跌幅限制的,首日换手率超过70%的话,第二天大概率会回调。与其追涨杀跌,不如花点时间用工具把公司的基本面和舆情摸清楚,心里有数了,操作才能不慌。对了,想体验舆情宝的朋友,直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,回复“舆情宝”就能看到入口,每天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,试试总没坏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