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刚入市那会,我真是吃够了不懂规则的亏。记得有次看到一只股票直线拉涨,赶紧在9点20分挂了涨停价买入,结果等到9点30分开盘,单子一直没成交。后来才知道,9点20到9点25是集合竞价的不可撤单阶段,我挂的价格虽然到了涨停,但没匹配到卖单,白白错失了机会。从那以后我才明白,炒股不光要研究涨跌,吃透买入卖出规则才是第一步。
先说最基础的交易时间,A股每天有两个时间段可以交易,上午9点30分到11点30分,下午1点到3点,这就是常说的连续竞价时间。但真正的交易从9点15分就开始了,9点15到9点20是集合竞价的可撤单阶段,这时候挂的单子可以随时撤;9点20到9点25就不能撤单了,系统会在9点25分产生开盘价。下午3点收盘后,科创板和创业板还有个盘后固定价格交易,从3点05分到3点30分,这时候只能按当天收盘价买卖,适合那些想在收盘后根据全天走势做决策的人。我去年就用过一次,当天盯盘发现一只创业板股票跌了5个点,觉得估值还行,就在3点05分挂了收盘价买入,第二天果然反弹了。
再说说交易单位,股票最低要买100股,也就是1手,而且必须是1手的整数倍,比如200股、500股都可以,但150股这种就不行。卖出的时候倒是灵活些,零碎股也能卖,比如持仓150股,可以一次卖150股,也可以先卖100股,再卖50股。这点新手很容易搞错,我见过有人第一次买股挂了150股,结果系统直接提示委托无效,白白耽误了时间。
涨跌停板规则也得记牢。主板股票(代码以60、000开头)每天涨跌幅不能超过10%,ST股更严格,只有5%的限制。创业板(300开头)和科创板(688开头)好些,涨跌幅限制是20%。不过新股上市第一天没有涨跌停限制,这时候波动会很大,去年有只新股上市当天涨了200%,下午又跌回100%,我当时差点追高,还好忍住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涨停板不是不能卖,跌停板也不是不能买,只要有对手盘就能成交,只不过涨停时通常是买盘远大于卖盘,跌停时卖盘远大于买盘,成交难度会大很多。
T+1制度是很多新手容易踩的坑。简单说就是当天买的股票,第二天才能卖,这就是T+1。我刚入市那会不懂,看到一只股票早盘冲高,赶紧追进去,结果下午就跌了3个点,想卖却卖不了,只能眼睁睁看着亏损扩大。后来学乖了,当天买入前一定会问自己:如果跌了,能不能接受拿一晚上?能接受才会动手。不过现在有融资融券账户的话,可以通过融券实现T+0,但普通投资者基本用不到,咱们知道T+1是基础规则就行。
委托价格也有讲究。主板股票在连续竞价时,委托价格不能超出当天的涨跌停板范围,比如一只10元的主板股票,当天涨停价是11元,跌停价是9元,你挂11.1元或者8.9元都会被系统直接拒绝。创业板和科创板更严格,2%的价格笼子规则,也就是说委托买入价不能高于当前卖一价的102%,卖出价不能低于当前买一价的98%。有次我在科创板股票100元时挂了103元买入,系统提示“超出有效申报范围”,后来才明白得按实时价格的2%以内挂单。
规则搞清楚了,可什么时候该买、什么时候该卖,还是让人头疼。我以前每天收盘后要看十几篇研报,刷各种财经新闻,生怕漏掉什么消息,结果信息太多反而抓不住重点。有时候看到一条利好新闻冲进去,第二天又出个利空,来回被打脸。直到去年底用了希财舆情宝,这个问题才解决了不少。
它的AI舆情功能对我帮助最大,自选股的新闻、公告、研报这些信息会实时汇总,每条消息后面都有AI标注的“利好”“利空”,还会分析对公司的具体影响。比如上个月我持仓的一只消费股出了季度业绩预告,舆情宝直接推送提醒,AI解读说“营收增速超预期,毛利率提升,属于重大利好”,还附上了舆情评分——从82分涨到了89分。当时我心里就有底了,没急着卖,后来果然连续两天涨了5个点。每天早上它还会生成舆情报告,里面有股价异动原因、技术面分析,我花5分钟就能看完一只股票的动态,比以前自己翻两小时研报效率高多了。
对价值投资者来说,AI财报功能也很实用。它不光列核心财务指标,还有个财务AI评分,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越健康。我去年选一只医药股时,看它净利润增长不错,但财务AI评分只有65分,仔细一看原来是应收账款占比太高,现金流有问题,果断放弃了,后来那只股果然因为资金链问题跌了不少。AI估值也好用,能直接告诉你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,预期上涨空间多少,不用自己算市盈率、市净率那么麻烦。
现在我每天开盘前都会打开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,看看自选股的舆情评分和财务评分,免费额度够用,偶尔需要看更多研报才买会员。想试试的朋友可以直接搜“希财舆情宝”微信小程序,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,新手用来辅助判断挺合适的。
其实炒股就像开车,规则是交通法规,必须遵守;而工具就像导航,能帮你少走弯路。把规则吃透,再用好辅助工具,赚钱的概率自然会高一些。平时我也会在希财网公众号分享一些规则解读和实操技巧,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,有问题也能在后台留言问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