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粉丝私信问我:"老张,看到公司董事长增持的消息,是不是该跟着抄底啊?"说实话,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特别理解大家的焦虑——毕竟谁不想跟着"聪明钱"吃肉呢?但根据我这十年盯盘的经验,董事长增持这事儿还真不能简单理解为利好。上周我复盘时发现,有家消费电子公司董事长去年连续增持3次,结果股价至今跌了40%,你说气人不气人?
先说说我判断增持性质的三大铁律吧。第一看金额,要真金白银砸进去才算数。去年某地产公司董事长号称增持1个亿,结果最后只买了800万,这种"嘴炮式增持"我见多了。建议大家直接去交易所官网查《权益变动报告书》,那上面的数字才作数。
第二得看市场环境。就像去年三季度,大盘跌到2800点的时候,有十几位董事长逆势增持,后来这些股票平均反弹了35%。但如果是牛市里跟风增持,可能就是作秀了。这里教大家个诀窍:把增持公告日期和大盘走势叠在一起看,立马就能看出门道。
第三要看增持动机。有些是股权质押要爆仓了被迫补仓,这种增持反而要警惕。真正的好信号是董事长用自有资金、在股价平稳期持续买入。记得2022年有家医疗器械公司,董事长分5次累计增持2.3%股份,后来公司拿下国家级采购大单,股价半年翻倍。
说到这,可能有人要问:"这么多门道,我们小散怎么搞得清楚?"这里不得不提我最近在用的希财舆情宝。上周三早上7点,它突然给我推送某光伏企业的舆情预警,显示董事长增持公告里藏着"因个人财务安排"的表述,AI分析直接标黄提示"被动增持嫌疑"。结果当天股价高开低走,收盘跌了3.2%,帮我躲过一劫。
其实现在做股票,拼的就是信息处理效率。我算过账,用传统方法盯10只股票,每天起码要花3小时刷各种公告论坛。自从用了舆情宝,系统自动把重要信息分类标记,还能用大白话解释事件的利害关系,相当于请了个24小时在线的分析师。每天平均1块钱的成本,可能比买杯咖啡还便宜。
不过话说回来,再好的工具也得会用。我建议大家看到增持消息时,先别急着操作。打开舆情宝的股票舆情报告,看看最近30天有没有高管减持、机构调仓这些对冲信号。就像炒菜得讲究火候,炒股更要看消息的"成色"。上周我就碰到个典型案例:某公司董事长增持当天,舆情报告显示主力资金却在悄悄流出,这种背离信号简直就是危险警报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小散真的太难了。各种真假消息满天飞,有时候连公司公告都要"阅读理解"。好在现在有AI工具帮我们拆解专业术语、追踪资金动向,这要放在五年前,可是机构才有的特权。最近我常在希财网公众号看他们的免费复盘,发现很多分析思路和舆情宝的数据不谋而合,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