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十几年,经常有人问我:"股票涨到多少个点就该卖了?"说实话,这个问题我当年也纠结过。记得2015年那波行情,我拿着某消费股赚了35%还舍不得抛,结果股灾来了利润全吐回去,那种坐过山车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心慌。今天咱们不说虚的,就聊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总结出的实战经验。
很多人以为卖股票要看具体涨幅,其实这是个误区。大家可能不知道,根据沪深交易所统计,近五年A股平均单次上涨周期里,有超过60%的投资者在涨幅20%以内就抛掉了筹码,但真正能吃到整段行情的往往不到10%。这说明什么?单纯看百分比决定买卖,可能让我们错失更大的机会。
先说我的第一个实战策略——技术派最爱用的均线法则。5日均线和20日均线形成的金叉死叉,老股民应该都不陌生。但我要提醒的是,千万别死盯着日线图。上周有个粉丝私信我,说他的持仓股刚突破年线就急急忙忙清仓,结果错失后面30%的涨幅。我的经验是,把周线、月线级别的支撑压力位结合起来看,当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跌破30日均线,这时候才要考虑减仓。
再说说价值投资者的玩法。这里有个反常识的观点:好公司反而要更早考虑卖出。去年我跟踪的一家制造业龙头,市盈率从15倍涨到28倍,表面看还有上涨空间,但对比行业平均20倍的估值,明显存在溢价风险。这时候我会看两个关键指标:一是企业季度营收增速是否开始放缓,二是机构持仓比例有没有出现"散户化"趋势。要是发现股东人数三个月内暴增50%,哪怕股价还在涨,也该警惕了。
说到情绪指标,不得不提最近让我省心不少的新工具。以前要手动刷几十个平台看消息,现在用舆情监控系统,它能自动识别出"大股东减持"或者"行业政策变动"这类关键信息。有次我的自选股突然跳出来个"重大利空"提示,点开发现是公司核心专利被宣告无效,当天股价果然大跌7%。这种实时预警,对把握卖出时机太关键了。
新手常犯的错误是"赚了就想跑,亏了死扛着"。我有个血泪教训:2020年医药股行情里,我持有的某疫苗概念股三天涨了18%,当时觉得赚够了就清仓,结果人家后来两个月又涨了120%。痛定思痛,现在我会把仓位分成三份,涨10%减仓三分之一,突破前高再减三分之一,剩下底仓用移动止盈法持有。
说到这可能有朋友要问:"难道就没有个明确的卖出标准吗?"还真没有。不过可以告诉大家个小窍门——看成交量。当股价创新高但成交量反而萎缩,这就是典型的量价背离,我统计过这种情况出现后,80%的股票会在两周内出现5%以上的回调。这个时候别贪心,该落袋为安就得果断。
最近在试用某款AI股票助手,发现它有个特别实用的功能:自动生成舆情温度计。比如某天突然全网都在讨论"原材料涨价",系统马上提示持仓中的家电股可能承压。更贴心的是它会用大白话分析:"虽然短期利润受影响,但龙头企业有定价权,中长期影响有限",这种解读对普通投资者太友好了。
最后说个扎心的事实:据我观察,90%的散户亏损不是因为买得不好,而是卖得太差。要么是涨了拿不住,要么是跌了舍不得割。这里教大家个笨办法——设动态止盈点。比如成本价上方每涨5%,就把止损位上移3%,这样既保住利润又不错过趋势。别小看这个土办法,去年我用这招躲过了好几次大回调。
(这里悄悄说个秘密,我现在每天花1块钱用舆情监控工具,省下的研究时间足够我开发三个新策略。有次系统提前三天预警某公司商誉减值风险,光是这波操作就省下五位数损失,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?)